对朴实、吃苦、感恩的感悟和认识

发布日期:2009-05-11 17:05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【字体:  

  连日来,争做朴实、吃苦、感恩的巴中人,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关注并为之努力首要任务,笔者对市委书记的倡导的朴实、吃苦、感恩的这六个字,也此有些感悟和认识,希望与大家共勉。

 

  之一:感悟朴实

 

  对朴实的解释是不用查词典的,大家都知道。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对朴实的感悟是:“在个性、举止、风度和一切一切上,最好是朴实。”


  小学课本里的《落花生》一文对朴实也有生动的描述。“矮矮地长在地上,土黄色的外壳,这就是花生,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,但它有很大的实用价值。”他告诉了我们:做人要像花生一样,应以朴素、真实为美,做一个社会实用的人。


  朴实是一种修养,一种品格,一种境界,是一种本质,一种作风,更是一种美德。每个人都有一个外在表现,这种外在表现是内在实质渗透出来的,它是否给人一种真实、真诚、真情、厚道的感受,不是想要就能得来的,它是本质的自然流露,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你是否在华丽之中置华丽之外?你是否能在得意时觉察出什么是塌实?而失意时觉察出自己的实实在在地存在?如果做到了,你才会用纯净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;才会分辨事物的真伪,人心的善恶;才能感受真情的温暖;才会抗拒浮华的干扰,永不丧失道德的底线;才会气平心静,做事有定力,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走得稳键,从容。只有朴实的人才会知道人类真正追求的是什么?社会真正关注的是什么?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?当虚伪给予我们悔恨的时候,就会感到朴实的可敬;当浮华给予我们欺骗的时候,就会感到朴实的可亲;当假惺惺给予我们伤害的时候,就会感到朴实的可爱。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些,这才拥有了一份朴实。


  朴实不是装饰品,不是潮流时尚,也非守旧过时,当然更不是一种口号。朴实是一种内在美,在金钱面前的朴实,是有道有度的理智之美;在权力面前的朴实,是淡泊名利的洒脱之美;在美色面前的朴实,是忠贞不渝的圣洁之美。不要在自己追逐利益、寻求承认、掩饰虚伪时说自己朴实。朴实的人是不搭花架子,少讲大道理,切合实际,力所能及,去伪存真的;朴实的人是诚实守信,爱岗敬业,乐于助人,孝老爱亲,以诚待人的;朴实的人是忠诚宽厚,没有猜忌,不用提防,让人放心,能得到提拔重用的;朴实的人是善于追求真善美、勇于抨击假丑恶的人,他们敢于担当,不畏邪恶,不滞流俗,不矜名利,不随波逐流,不虚伪、不假打,一是一,二是二的;朴实的人是用汗水浇灌自己的事业,脚踏实地,为国家、为民族励精图治,心随朗月高,志如秋霜洁,砥励情操,无私奉献的;朴实的人是淡泊名利,自身期望值定得很低,收获幸福很多,以朴实为乐的。


  虚伪狡猾的人,与朴实恰恰相反,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,阳奉阴违,颠倒是非,混淆黑白;他们急功近利,财迷心窍、官迷心窍,利欲熏心,痴心妄想;他们有求于人时低三下四,刻意迎奉,叫爹叫爷,弃之不用时,不屑一顾,随意践踏,人格丧尽;他们善作表面文章,以欺骗为手段,虚报浮夸,违心违德;他们整天为人个利益斤斤计较,费思劳神,消耗心血。尽管他们能得一时荣华富贵,酒肉满堂,香车美女,甚至前呼后拥,极尽虚荣,然而却享受不到真诚于国家、民族而受人尊重的那种至高无上的幸福感。不被功名利禄左右,坚持只有的一个真理,置人生的烟云而外,是人生的一种态度,得其精髓者,人生则少有空虚,浮燥,多有真实、幸福。当愿望一时达不到,不要怨天尤人、牢骚满腹,而应该想想自己是否太假、太虚、太会算计,而又付出了多少质朴的感情,奉献了多少真实的劳动。对功名利禄、华丽外表淡化一些,多思考怎么样去质朴无华、自然生态、坦坦荡荡,耿直厚道、实心实意,才能创造受人敬重的人生。


  革命导师李大钊曾说过:“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,不驰于空想,不鹜于虚声,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。以此态度求学,则真理可明,以此态度作事,则功业可就。”然而我们许多容颜俊美、外饰光鲜的人却无所作为,正是因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在的华丽,而放弃了内在朴实。就象“种瓜得瓜、种豆得豆”的道理,只有脚踏实地地付出辛劳,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;只有实事求是的追求,才会有真理的掌握;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日积月累,才会走向成功的终点。


  生活有时候需要我们放低自己的高度,这样我们才能飞得更高、更远。生命有时需要我们去掉一些浮华的色彩,这样生命的底色才会更纯粹、更迷人,而当狂妄的迷雾遮住我们视线的时候,愚昧的陷阱就会在脚下张开血盆大口。


  生命只有找到朴实这个支点,人生才会充实而有意义。

 

 

  之二:吃苦中的真味

 

  宝剑峰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这句民间俗语是对吃苦中的真味最好的注释。祖逖闻鸡起舞,孙敬头悬梁,苏秦锥刺股,车胤萤入疏囊,孙康雪映窗纱,孔子韦编三绝……这些过去的故事无不诠释了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这句谚语的道理。曹雪芹吃苦成就了《红楼梦》这部传世佳作;童第周靠吃苦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;王冕在沙滩上绘画,终成画坛圣手;匡衡凿壁偷光,终成了一位文学巨匠。没有卧薪尝胆的吃苦精神,越王勾践能战胜吴国吗?没有遭宫刑而发愤的吃苦精神,司马迁能写《史记》那么伟大的著作吗?没有郑和不屈不挠七下西洋的吃苦精神,又怎样能完成这一世界性的盛举呢?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。这些人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,与他们艰苦环境中的磨砺是不可分开的。正如孟子所言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。”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,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,才能真正树立起面对困难的信心,进而愤发图强,战胜困难,取得辉煌。


 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,爬雪山,过草地,拔草根,吃树皮,尝尽了人生的最苦,他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决心最终推翻了“三座大山”,建立了新中国。南江县原纪委书记王瑛同志正是当代最具吃苦精神的榜样,她脚踏实地,任劳任怨,冲锋在前,吃苦在先,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,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巨大困难,忘我工作,直到生命最后一刻,她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人民吃苦,苦得其所,赢得了人民的爱戴,老百姓永远记住了她。吃苦耐劳,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吃苦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曾经支撑我们战胜重重艰难困苦,激励我们不断披荆斩棘。

 

  时下,我们一些人的苦乐观的确让人担忧,他们认为:过去,由于自然条件恶劣,生产工具落后,物质资源匮乏,吃苦是理所当然的。如今,社会进步了,条件改善了,科技发达了,重提吃苦二字似乎不合时宜。于是,淡忘了吃苦精神,开始追求物质享受,追求生活的高消费,趟在功劳薄上睡大觉,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,工作上图轻松,生活上图安逸,奢侈之风甚嚣尘上,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,拈轻怕重,挑肥拣瘦,斤斤计较,处处依赖,逃避现实……这种害怕吃苦的亨乐主义如不及时遏制,任其滋长蔓延,那么,产生推进社会前进的动力从何而来?需要吃苦精神支撑的事业又靠什么来完成呢?吃苦耐劳的美德又怎能在全社会发扬光大?


  是的,今天重新审视“吃苦”二字的时候,吃苦精神并不过时,而且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。时代越发展,社会越进步,越是要倡导正确的人生苦乐观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敢于吃苦的精神。没有特别能吃苦的精神,中国体育健儿是不能取得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的成绩;没有特别能吃苦的精神,地震灾区是不会这么快就取得重建的胜利;没有特别能吃苦的精神,“神七”飞天的梦想是实现不了的。“吃苦”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,是我们继续前进和取得新胜利的传家宝,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。


  《三字经》里讲“勤有功,戏无益”,意思就是:只要勤奋,就能在学习、事业获得成功,嬉戏闲荡,对学习、事业都没有什么帮助。日本也有一句流行语: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,其他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。无论是工作环境的艰苦,还是工作条件的简陋,或是工作任务的繁重,这些艰难的体验与经历,对我们都是一种财富。越是环境艰苦,矛盾突出,就越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和品质、增长我们的能力和才干。当今的社会竞争,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,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,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,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。


  每一个成功的人,都有各自的特点,但是他们却具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吃苦精神!在他们身上总是闪耀着肯吃苦的的精神光辉。哲学家罗素说:“伟大的事业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,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,不避艰苦。”要想自己的事业、学习上有所突破,首先要有坚韧的意志、超凡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,勇敢面对困难,甚至自讨苦吃,任劳任怨,扎扎实实,开拓进取,乐于奉献,以苦为荣,以苦为乐,勇于吃苦,乐在其中。只有这样样,才能真正体味到吃苦中的真味,也才会因此受益终生。

 

 

  之三:感恩的态度

 

  当我们不带一丝一文“哇哇”地坠入到这个世界上,什么都还没来得及想和做的时候,就已经开始享受已有的物质和精神了。人这一生,总是活在恩惠之下的,父母的养育之恩,老师的教育之恩,组织的关怀之恩,同事帮助之恩,朋友的知遇之恩,亲人的照顾之恩……等到老了的时候,又有了晚辈的赡养之恩。


  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,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,这个大环境给予了我们阳光雨露,柴米油盐,思想灵魂,在这里我们都获得了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。也就是说,社会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,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,要有一颗感恩的心。


  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,在五千年文化中传承着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、“衔环结草,以恩报德”、“羊有跪乳之恩,鸦有反哺之报”、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”、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抱”、“得人恩惠,永世不忘”这些丰厚的感恩理念和成语故事,浓缩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对感恩的态度。


  感恩是一种修养,一种感情,一种良知,一种觉悟,一种境界,而不是简单的报恩,也无需坷求惊天动地,感恩要用心去体会,去报答,往往只需要一句问候,一声呼唤,一丝感慨,一分责任。落叶在空中盘旋,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,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;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,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,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。就是感恩让这个世界不停地旋转,我们要感激自然界的日月星晨、山川河流,蓝天白云,红花绿草和飞鸟游鱼,是他们养育了我们,愉悦了人生的五彩斑斓。我们要感恩父母,她们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们,自己的皱纹却深了,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们,自己的腰却弯了,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们,自己的眼却花了……我们要感恩这个世界和社会,因为它赐予了我们美好的生活。


  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快乐的人。林清玄把自己比作尘土当中的一粒沙子,虽然是那样的渺小、微不足道,仍感恩于宇宙赋予他的生命,风沙与之为伴,生活给予的快乐。无疑,他是幸福的。幸福就是如此简单,只要我们记住常怀感激的心,因为这颗心就是一把幸福之钥,凭着它,就可以打开快乐之门,通向一个充满喜悦的新天地。


  而心藏怨恨的人,总以为普天之下的人和事都对不起自己,端起碗来吃肉,放下筷子骂娘,甚至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,变得消极,痛苦,怨天尤人,一蹶不振,无所作为。他们是没幸福可言的,因为他们不懂得感恩。人生在世,不可能一帆风顺,种种失败、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、旷达地处理。这时,是一味埋怨生活,从此变得消沉、萎靡不振呢?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,跌倒了再爬起来?英国作家萨克雷给出了最具哲理和令人满意的答案:“生活就是一面镜子,你笑,它也笑;你哭,它也哭。”心存感恩,你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,而是将抱怨的精力用于改变这一切的努力。你感恩生活,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,反之,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,最终可能一无所有!


  只有在感恩的空气中,才能平心静气思考问题,才能认真地从每一件事做起,才能自发地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,才能正视错误,才能互相帮助,才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。常怀感恩之心,足以稀释心中的狭隘和蛮横,解除心中最大的痛苦,使心胸更加宽阔宏远;常怀感恩之心,可以消弥内心所有积怨,涤荡世间一切尘埃,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;常怀感恩之心,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、生活的美好,才能保持积极、健康、阳光的良好心态;常怀感恩之心,才会对别人、对社会少一份挑剔,多一份欣赏和感激;常怀感恩之心,能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,在不幸时得到慰藉,进而激发挑战困难的勇气,获取前进的动力。正如大家普遍认同的规律:心的改变,态度就跟着改变;态度的改变,习惯就跟着改变;习惯的改变,性格就跟着改变;性格的改变,人生就跟着改变。


  学会感恩吧,因为它可以改变我们的态度,态度能带动我们的习惯,习惯能升华我们的性格,性格能收获我们美丽的人生!唯有这样,才真正学会了感恩。

责任编辑:赵越 审核:唐培峻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主办单位:四川省巴中市人大常委会网站地图
电话:0827-5263771 地址:巴中市江北滨河北路西段58号
蜀ICP备07004332号 网站标识码:51190000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