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镇发展突破瓶颈制约的哲学解析

——以通江县沙溪镇为例

发布日期:2024-04-07 09:05信息来源:市人大城环资委 【字体:  

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事物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。当前,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深层转型,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推进,如何发挥乡镇在联结城乡经济中的桥头堡作用,作为我国行政体制中的基层单元,在这一轮乡村振兴发展中如何打破一些瓶颈制约因素,推进农村发展步入快车道,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思考的大事。笔者于近日对通江县沙溪镇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度调研,并以此为例,就乡镇发展中的一些问题,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观来进行解析,期望能为乡镇发展起一些指导或帮助作用。

一、螺旋式前行仍是发展主旋律

沙溪镇位于通江县东北部,距通江县城42公里,幅员面积170平方公里,辖18个村、1个居委会,总人口4.6万人,集镇常住人口1.9万人。该镇拥有耕地6万亩,2021年粮食总产1.8万吨,林地12万亩,50亩以上特色经济林木6000亩。

近两年,由于受经济发展大形势、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,农村发展,尤其是像沙溪这样地理位置偏远的乡村,其发展形势整体滞后,但通过2020和2021两年主要发展参数对比发现,该镇经济仍呈螺旋式上升发展态势。

一是经济发展势头足。2021年该镇国内生产总值138000万元,较2020年增长5.6%,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8000万元,第二产业8000万元,第三产业52000万元,分别较2020年增长4.8%、2.4%、6.2%,其中在外务工人员达1.4万人次,务工总收入42000万元,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,较2020年增长12.6%、28.4%,城镇化率41%,较2020年提高3个百分点。

二是发展环境越来越优。该镇境内有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国家AAAA级景区,有全国著名的红军石刻标语——“赤化全川”和全国最大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,是川陕苏区首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原省委主要领导先后两次来沙溪调研工作,提出了“一区三地”的发展定位,即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,红军烈士纪念地、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、红色旅游目的地。

二、质量聚变推动发展逐步平衡协调

随着国家城镇化发展的飞速进步,乡村发展虽然整体呈萎缩态势,但随着国家农村政策的一次次调整,农村投入的不断增大,经济发展总量仍在不断增大,农村发展也在质量聚变中嬗变。

一是红色旅游促变空间规划。沙溪镇以川陕苏区红军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遗迹为核心,与周边4个乡镇为一个空间单位编制为“沙溪红色旅游发展”片区,沙溪镇作为中心镇定位发展。这一空间塑造,在正在实施的全镇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,初步构建了“一心两翼三线四片五支柱”的空间发展格局。已经完成了对王坪五A级景区创建和全省沙溪百强特色镇规划编制,同步编制了7个国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及措施。带动了周边乡镇同步发展,成为通江全域旅游区的重要目的地。

二是基础设施促变乡村面貌。乡村路网初步成型,新建过境省道、村道、旅游环线道路200余公里,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、通客运车的目标。近日,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已全面运行通车,交通条件明显增强。场镇环境极大改善,投资6000万余元实施了场镇美化亮化、污水治理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;农贸市场、居民活动广场、场镇停车场、公共汽车客运站和公共厕所建成使用,完成了场镇街道整治,街面黑化3.1公里,新增绿化面积500平方米,防洪排涝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齐备健全,镇公共服务功能明显完善。实施了农网改造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,新建5G基站2个,网络实现全覆盖。乡村发展面貌彻底改观。

三是社会保障促变民生福祉。学校教学环境持续改善提升,五所中小学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评估验收,李先念小学被教育部命名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。卫生健康水平大幅提升,卫生院、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,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,镇村两级医疗服务体系健全。严格落实宅基地审批和住房安全保障政策,实现人人都有安全住房;农村困难群众、特殊群体关心关爱服务体系健全,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,文化建设惠及民心。

四是特色产业促变经济结构。建成优质粮油、中药材、经济林木产业基地1.6万亩;引进龙头企业4家, 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73家,培育家庭农场54个。旅游名村、名镇建设加快推进,打造了王坪景区—红云崖民俗村等精品旅游线路,系列文创产品得到开发,打造了党建教育研学旅游培训产业;成立了王坪村集体经济组织,旅游从业人员108人,培育旅游接待户24户、巴山十佳民宿、星级农家乐逐渐增加,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。川陕苏区王坪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通过省级验收,全镇去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余人次。

五是生态保护促变乡村环境。耕地红线,森林、河流资源保护力度较大,农村“厕所革命”、污水治理、人居环境整治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顺利实施,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开展。以景区、廊道、村镇周边为重点区域,“三边”区域内乱搭乱建、乱堆乱放、乱采乱挖等突出现象得到整治,农村环境“脏、乱、差”等难点问题得到攻克治理,真正做到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洁化、绿化和美化。初步通过国家卫生乡镇评估验收。

六是文化元素促变精神风貌。川陕苏区文化遗产深度挖掘,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保护修缮有序推进,建设了一批重要旅游景点,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。以传统农耕文化、民俗文化为依托,深挖巴蜀文化内涵,文化古韵流淌在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。

七是基层治理促变发展活力。基层党组织、社区居民、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基层治理,管理服务机构、职能、力量下延。便民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,组建了红色代办队伍,深化了便民服务。村规民约、居民公约、红白理事会及新乡贤作用不断发挥,建设“有事来协商”平台,打造基层治理示范村。

三、矛盾多元化打破对立统一发展格局

发展过程中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,但过多的矛盾集结,形不成有效疏解渠道,势必让对立局面更加突出,发展的统一性、协调性被打破。

一是物质趋向性加剧农村空心现象。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和物质基础差异导致人口结构急剧变化,可用劳动力迅速减少,农村劳动力成本大幅增涨,该镇现长期在农村居住人口仅三四千人,且90%以上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,劳动能力弱。而青壮年劳动力长年在外务工,已成为丧失农业生产技能的新型农民,农忙时节,请不到人,或请不起人的现象突出,换工互助等传统劳动力使用方式难以为继,目前,农村普通劳动力报酬为每天200元左右,农忙等时节,能上涨至四百元。农房大量空置,占房不居现象突出,农村空壳现象严重。

二是经济逐利化致农村产业发展受冷。经济的最大特征是逐利,由于农村生产条件限制,农业机械化推广运用率低,集约化程度低,农业成本高,劳动强度大,农业产值低,受城镇开发土地价格抬升的影响,许多外出农民宁愿土地荒芜,也不愿交还集体或由他人承包租种,土地撂荒闲置率高达40%以上。该镇登记专业合作社70余个,但因无专业产业,或产业达不到规模,合作社形同虚设,农村产业市场化参与率低,大多产业仍靠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抓点示范强推,市场分析、管护、营销水平低,该镇自2017年以来,已先后推广过中药材、蓝莓、青花椒、脆李等产业10多批次,但如今产值能达10万元以上的产业寥寥无几,大量资金被浪费。农业企业因受市场、经营、资金等影响,拖欠贷款、土地租金、农民务工费越来越高,造成大量社会遗留问题。

三是经政互制让乡镇在债务中艰行。经济基础与政治组织互相依存制约。目前沙溪镇财政负债已高达3亿多元,其中,脱贫攻坚而修建基础设施等项目欠债1.5亿,王坪烈士陵园改建而进行的农户搬迁、聚居点风貌改造、基础设施配套负债1亿多,和其他事项欠债。这些债务没有专门的偿还资金来源,大多采取压挤日常公用经费,挪挤项目资金或借贷等方式,撒胡椒粉、蜻蜓点水等应付方式偿还,去年底,县财政仅拨付相关资金1000余万元,偿债缺口大。

四是输血式财政模式难以维系运转。乡镇是县级财政报帐制,不具有独立财政运行能力,属于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输血财政,自身不具造血功能。该镇财政收入除去已撤并乡镇政府闲置房产10万元的租金收入外,没有一分钱收入来源。县财政每年预算公务开支200万元,而仅垃圾、生活污水收集、转运、处理费用便高达200万元,该项支出,县财政仅预算20万元专项资金,其余资金靠向上级争取维持。再加上偿债、维稳、上级突击性工作任务开支等压缩公务经费,乡镇日常事务经费处于异常困难阶段,出差、办公、文印、电话等日常公务开支运转艰难。

五是城镇化率高与功能发挥低错位。集镇规划面积2.0平方公里,建成区1.3平方公里,集镇建设缺乏系统规划,街道布局凌乱,街面狭窄占堵严重,绿化休闲等公共配套设施少,由于缺乏建设经费,垃圾收集、污水处理不到位,集镇卫生环境较差。集镇商铺400余家,2021年全年缴税仅40余万元,集镇经济弱小,仅成为农产品和小商品集散地,功能作用发挥弱。

六是主客体错位让乡镇工作被动。农民的主体活力未被激发,社会力量参与不够,干部在被动应付中成为农村主角。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生态环保、各项检查等等,事务繁杂,乡镇职能等同于综合运转部门,缺乏自身发展规划,成为事实上的留守政府。同时,随着新一轮乡村振兴规划的实施,乡镇干部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,农村环境治理,路面保洁,农户思想工作,甚至为了保持集镇、农户、道路整洁,干部亲自打扫卫生,劳动强度较大,节假日加班,双休不休现象仍较突出,工作归属感、幸福指数较低,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也越来越低。

四、原因哲学剖析

一是发展第一性问题未能有效化解。农村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发展第一位问题,让农民能丰衣足食地居住在农村,幸福的留根在农村,世代以农村生活为乐,还是仅让农村成为一种乡愁,一种记忆的精神需求问题,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。当前,乡村振兴的处于实施初始阶段,乡村房、路、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成型,农村面貌彻底改变,但受婚育、教育、就医等生活环境条件影响,农民仍选择在集镇购房居住,农村人口仍大量外流。但同时,农产品价格仍然走低,农民种粮积极性未被提高,返乡率不高,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受市场、劳动力成本、政策等因素制约,生命力不强。物质基础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,仍是农村持续萎缩的根本原因。

二是发展市场化与管理行政化异位。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管理者、服务者与市场主体各归其位。目前,行政化仍是乡镇管理的主要手段,农民管理、产业发展、基建推进都是靠行政命令,玩空手道,画滚身图,致使诸多项目实施时承诺满天飞,管理时人手缺位,要钱时互相推脱,管理能力和形象大打折扣。乡村振兴投入着力点存在偏差,各类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少,振兴投入地方配套资金少,到乡镇就只有出力抓落实的份了,同时,许多项目不根据发展实际,盲目上马,摊子铺得越来越大,最后成为遍地烂摊子。乡村振兴战略应包括乡镇职能转化,政策投入的长期化制度化,但乡镇职能弱化,等待上级给政策,已不能发挥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或主力军作用。传统农业仍是农村种养业的主流,集约型产业项目仍靠地方政府承头组织,形式主义严重,个别大户或农企抗风险能力弱,具有市场分析判断能力、信息技术、市场营销能力强的企业入驻乡村的比率较低。

三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传统观念转变漫长。当前,许多乡镇交通环境、农村饮水、教育、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等生产生活环境已彻底改善,也应是干部群众在发展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最佳时机,但千年以来的农轻商重、农卑城尊、自给自足等观念未从根本上改变,农民以脱离农村为荣,乡镇干部羡慕城市干部,致使农村人气越来越弱。如何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农村发展的基础,要改变农民的小农心理,山地意识,更要改变干部的自我封闭心理,摒弃以管理者自居,缺乏大局意识,服务意识,树立全民契约精神,诚信意识,法律意识,摒弃等靠要思想,树立自力更生的上进精神。

五、几点建议

一要实事求是寻找发展路子。要结合乡村实际寻找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径,突出产业发展质量,依山托水做足绿色文章,着力打造生态经济,发展绿色产业,大力发展林地经济项目。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粮油生产的机遇,把农业做实做优,利用土地资源和农业传统,大力栽种粮油,开发本地动植物资源。要顺应农村人口结构形势的变化,以市场化手段,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模式,走科技化,机械化,集约化的发展路子,引进农业经济种养企业和大户,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,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,搞特色养殖,让原住村民致富,让外来企业赢利。

二要在共性中深挖特色个性文章。要从山区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寻找特色优势,做足红色文化这篇文章,是巴中作为革命老区的法宝。要围绕川陕革命老区这块牌,深挖红色故事,传承红军精神,向上争取政策项目支持,打造红色旅游新景点。要推进特色农业、康养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,将生态优势、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机遇和经济优势。

三要主次分明突出信息基建重头戏。要利用建设全省百强小镇的优势,和国地空间规划调整布局的大好机遇,统筹推进信息工程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和特色产业布局,补齐农村路、加快农村水、房、电、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短板,促进城乡教育、医疗卫生、文化体育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科技化和全覆盖,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小镇。

四要与时俱进革新乡镇管理模式。加大政策扶持和培育财源,增加对乡镇运行、发展的投入,既输血又造血,建立有效债务化解机制,树立政府诚信形象;既要放权,也要分权,更要控权,要让乡镇政府能管事,能办事,乡镇干部能思谋事,能办成事,要建立乡镇干部管理机制,吸引更多的干部来基层,留基层,增强乡镇干部的认同感,归属感和幸福感。

五要区别化建立市场服务机制。政府要分清管理与服务的界限,以市场原则推进经济发展,以服务理念推进经济发展,创新管理机制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尤其是吸引本地村民回归,致力于经济发展,要利用特殊的政治优势,和特色经济项目,引进企业落户,搞特色农产品加工,不断培育地方财源。(四川省巴中市人大城环资委 王安全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主办单位:四川省巴中市人大常委会网站地图
电话:0827-5263771 地址:巴中市江北滨河北路西段58号
蜀ICP备07004332号 网站标识码:5119000040